一是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,投行思维可实现由传统竞争向解决方案竞争转变,从而降低利差依赖。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传统竞争手段包括价格竞争、关系竞争、担保方式竞争、额度竞争等。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竞争主体增加,传统竞争模式受到极大挑战。
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,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。美国因全面放开利率管制,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;中国台湾银行业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。中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时,普遍做法是由“信用中介”转型为“服务中介”,通过投行思维,调整收入结构,降低利差依赖度。2013年年报显示,截至当年底,美欧等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部分在50%上下,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基本在20%左右,收入结构差异很大。
二是金融脱媒加剧,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,但大部分创新均围绕银行开展,商业银行仍可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,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金融创新。存款脱媒方面,2010年以来,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明显快于银行存款增速,2010年新增理财产品占新增存款仅为6.1%,而到2013年该比例已上升至23.2%,如果加上“宝宝类”货币基金和信托、P2P、第三方渠道的产品,存款脱媒趋势将更加明显。
贷款脱媒方面,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快速下降。如果回顾2002年,当年新增银行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到96%。然而到2013年,该占比下降到55%,若按照这一趋势,贷款占比将很快降到50%。
从长远来看,金融脱媒是必然趋势,但信托、资产管理等“影子银行”的创新大部分仍围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,客户和资金还是主要来自于银行。在此趋势下,银行不进则退,要么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甚至主导金融创新,要么逐步被边缘化。
三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可以合理缓释监管约束,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、杠杆率、拨备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。此外,我国监管部门同时使用存贷比、授信集中度和信贷规模等多重指标约束传统信贷的扩张。
投行思维下,银行可以利用信托、资产管理、租赁等渠道,合理缓释监管约束,实现资源节约、派生收益稳定的高效率发展。举例来说,在客户有授信的情况下,如果资本充足率或授信集中度超标,可以通过表外理财资金对接客户融资需求;如果信贷规模或存贷比受限,可以通过表内投资或表外理财资金对接客户的贷款或发债融资需求。如果客户没有授信,则可通过财务顾问等方式,为其融资、并购、投资等提供表外服务,并增加派生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