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中凤: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最钦佩的人就是曾国藩!而曾国藩能在慈禧时期官至翰林一品,得益于他一生做人谨慎,严格操守,注重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念,遇事冷静以及坚韧不拔的品德修养。曾国藩有一双三角眼,即使沉默不语,也不怒而威,常令拜访他的人不敢直视而自爆内心深处的秘密。格物的智慧,在曾国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,什么是高人呀?不仅在深山老林,更在芸芸众生的身边或目力所及之内,
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发现和参悟了。一个人,看他的眼神就能知道他的内心,看他的行为就能知道他的结局。而一件事,看它的苗头就知道它的发展,看它的动向就知道它的未来!格物,呵呵,智慧在哪里呢?就在格物、观人上,如此修习,你还有不知道的事情吗?还有不懂得的道理吗?还有失败可言吗?还有灾难发生吗?格物可以辟邪,可以转危为安,修行可以免难,可以吉祥如意,大家想想是不是呢?
看一个家族的兴败就三个地方
曾国藩
转自《夏一文》
第一看:看子孙睡到几点,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,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;
第二看: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,因为勤劳、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;
第三看: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,"人不学,不知义,不知道"。
畅游史海,可以看到"盛不过三代"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。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,出现了像曾纪泽、曾广均、曾广铨、曾昭抡、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。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,曾国藩留给后代的"四条遗嘱"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四条遗嘱:
一是慎独,则心里平静
自我修养的道理,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。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,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,这是自己的表现。内心是不是自欺,别人无从知道。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,下无疚于心,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。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,可以面对天地,和鬼神对质,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。
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,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,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,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,是最好的药方,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。
二是主敬,则身体强健
在内专一纯净,在外整齐严肃,这是敬的工夫;出门如同看见贵宾,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,这是敬的气象;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,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,这是敬的效验。聪明智慧,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。
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,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,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。如果不论人多人少,事大事小,都以恭敬之心相待,不敢懈怠,那么身体的强健,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?
三是追求仁爱,则人高兴
读书学习,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,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。孔子教育人,莫大于求仁,而其中最要紧的,莫过于"欲立立人,欲达达人"这几句话。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,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,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。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?
四是参加劳动,则鬼神也敬重
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,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,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,鬼神也会加以称许,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。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,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,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,不做一事,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,穿必锦衣绣袍,高枕而眠,一呼百应,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,鬼神也是不赞同的。这样怎么能长久呢?古代的圣君贤相,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,为自己打算,则必须操习技艺,磨炼筋骨,在困境中奋力前行,殚心竭虑,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。
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,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,从事外交;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;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,终老翰林;曾孙、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,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,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。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,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、军界,洁身自好,大隐于世,实现了曾氏"长盛不衰,代有人才"的遗愿,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,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。
曾文正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职务是不一样的。。
从中秀才,中举,中进士,到入翰林。 这是第一个阶段。
从得到穆章阿赏识后,道光朝,十年七迁,从七品小京官,升到二品大员,担任过内阁学士,兵部,刑部等部侍郎,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。
这是第二个阶段。
自曾国藩回籍守制,太平天国起义爆发。曾国藩奉旨就在家乡办团练,以对抗太平军。当时曾国藩是在籍的兵部侍郎,无正式的官职,他还自已创立的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机构,比如审案局,就是他自已创立的,因他自已的二品在籍侍郎且是奉旨办团练,做了很多有利于稳定局势的动作,曾国藩是个敢于任事的人。和审案局一样,湘军是独立于朝廷体制的军队,而他自然是湘军统帅。
随着战事的进行,曾国藩攻克武昌后,获代理湖北巡抚职,因过谦,但仅任八天就被收回任命。闷ING。后攻克安庆,天京门户大开。慈禧上台,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,节制四省兵力。湘军进一步扩大。
这是第三个阶段
天京攻克,曾国藩立了头功。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衔,封一等毅勇候。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。因发捻未能平定,天津教案发生后,曾国藩都没有能够处理得当。遂,李鸿章逐步取代了曾国藩,成为中国向前行驶的另一个舵手。天津教案发生后,曾国藩回两江总督任,六十岁生日,同治手书:“勋高柱石”赠予曾国藩。不久病死在两江总督署花园内。清政府给曾国藩以“文正”来评论曾国藩的一生。是做为个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谥号。
这是第四个阶段。
所以,曾国藩的最后称谓是:大清国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毅侯曾国藩